Search

「拍打拉筋」蕭宏慈判刑10年

幾位病人不約而同把這則新聞轉發給我:自稱「拍打拉...

  • Share this:

「拍打拉筋」蕭宏慈判刑10年

幾位病人不約而同把這則新聞轉發給我:自稱「拍打拉筋自愈法」創始人的「大師」蕭宏慈,被澳洲以過失殺人罪被判處刑10年,7年半不得假釋。又是一位「神醫」行走江湖數年後,被趕下了神壇,到監牢內去過日子。

我和蕭宏慈有一面之緣,他成名前,在朋友介紹之下,我們在柏拉阿圖(Palo Alto)小鎮的咖啡館裡聊了兩三個小時。那個時候,蕭宏慈對中醫充滿熱誠,希望能在世界各地推廣中醫,他沒和我多解釋他學習中醫的歷程,反而對我的背景及和倪海廈老師學習中醫的過程很感興趣。我們見面後沒有多久,他出版了「醫行天下」,書中還簡短地提及我的故事。沒有想到,幾年之內,蕭宏慈從中醫的「業餘愛好者」變成了「大師」,到處講學治病。不過,那個時候開始,許多人都看得出來,他那樣的胡搞瞎搞,遲早會因為害了人而入獄。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神醫」在江湖上行走?「芒硝治百病」的胡萬林,「綠豆治百病」的張悟本,就連美國也有「鹼性體質治百病」的Robert O. Young(羅伯特·楊),這些還是已經判刑的,其他仍然在外面「傳教」的「大師」、「老師」一堆,雖然不一定直接害死人,誤導病人、耽誤病情是一樣嚴重的。

其實,我們不太需要問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神醫」在江湖上行走,畢竟為了錢,什麼樣的壞人都有。我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信徒」、「學生」?甚至許多報章雜誌、醫療單位也跟著追捧?就像「一滴血驗百病」Theranos創辦人Elizabeth Holmes一樣,騙倒了Forbes、Wall Street Journal等等報章雜誌,也騙倒了美國副總統、國務卿、四星上將等等。即使到現在,還有很多人相信蕭宏慈、胡萬林、張悟本是「偉大的神醫」,是被主流醫學嫉妒、迫害,才會被判刑入獄。而其他許許多多「小神醫」的社交媒體紅人,即使有再多的證據來檢視他們言論的合理性,「信徒」、「學生」們會群湧而上來保護、支撐著「神壇」。為什麼?

這是群眾心理及行為學上一直在研究、討論的課題。這些行走江湖的人士及言論,都有幾個共同點:

(1)以非常簡單的理論為核心。「芒硝攻便,把身體內毒素排掉,所以可以治百病」、「綠豆利濕,把身體內毒素排掉,所以可以治百病」、「拍打起紅疹,代表身體在排毒,所以可以治百病」等等。淺顯易懂,又似乎有些道理,即使完全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也可以朗朗上口,到處「轉告」、「教導」親朋好友。這點非常重要,人們都喜歡藉由教導其他人來肯定自己、確認自己(validation),這裡按一按、那裡壓一壓的治病方法,肯定有很多人學習及宣傳,而心臟外科醫師無論開刀手術多麼厲害,肯定沒有幾個信徒,因為沒人可以很快的學會,和他一樣去做心臟手術。

(2)多多少少有些適用性。芒硝攻便、綠豆利濕、拍打拉筋等等,並非完全胡說八道,一千個病人中,總會有幾個給碰對了,多多少少有些療效,這幾個「有效」的病例就被拿來大肆宣傳,好像有了這麼幾個病例,就可以證明「包治百病」。而「信徒」、「學生」們很少會去深入研究、長期追蹤那些病例,每轉述一次就越加誇大一次,從幫助便秘變成了把肝癌細胞都拉出來排掉了!畢竟,如果轉述的病例不夠精彩,那怎麼能表現自己學習、推廣的東西的重要性?又怎麼能提升自我存在的價值?

(3)都說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全世界七十八億人口的健康。就像所有宗教一樣,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這樣才可以讓「信徒」、「學生」們把自己的狂熱合理化,讓他們覺得不是在為「大師」宣傳,而是為了「全世界人類福祉」盡心盡力。或許,這麼多「大師」裡,真的有幾位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實實在在相信自己提倡的簡單方法可以改變全世界,然而他們也嚴重缺乏學習及反省的能力,無法很快了解到,他們提倡的方法,可能在醫學知識裡佔不到千萬分之一,適用性可能也不到千萬分之一,雖然他們是誠心誠意的想幫助大眾,他們的無知反而害了很多人。

簡而言之,真正的問題不在那些「神醫」、「大師」身上,而是在他們的「信徒」、「學生」身上。一個簡單易懂、易學的方法,可以大幅改進自己及親朋好友的健康,甚至增進全人類的福祉,捧著這樣的「聖杯(Holy Grail)」,不也就找到了自我意義及價值?雖然這樣的夢想很快就會破滅,只要大多數的人不斷想要快速的找到自我意義及價值,這樣的「神醫」、「大師」的故事就會不斷發生。這就像很多人追求偶像,無論是歌手、影視明星、球員等等,都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存在感,只不過追捧歌手、球員,最多學他們唱唱歌、打打球,無傷大雅,追捧「神醫」,不但耽誤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更間接傷害了成千上萬無辜的病人,不可不察!

(http://andylee.pro/wp/?p=7015)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